专题:毛泽东思想研究

  •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价值目标、历史意蕴与实践遵循

    陈文锋;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建设的战略谋划与深入思考。通过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展开理论溯源,进行历史性决策分析以及历史经验总结,可以发现,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推进制造强国建设,需要积极吸引外资深度参与;推动经贸往来,应充分发挥大国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25年02期 No.15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科学阐释及其当代启示——以《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为中心

    王成;曹文群;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宝贵思想成果。文本中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其中蕴含了对社会主义改革与探索的一系列思考,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社会主义分配与激励思想、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等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重温这一经典著作,从中汲取智慧以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做到:坚持守正创新的改革导向、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立场、强化系统集成的改革方法。

    2025年02期 No.152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尼克·奈特关于毛泽东早期思想(1917-1930)研究

    赵文杰;黄山松;

    尼克·奈特非常注重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的研究。他关于毛泽东早期思想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毛泽东联合农民的主要观点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农村革命理论的伟大价值,“破”与“立”结合的关键作用。尼克·奈特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研究遵循了方法论的三个维度:一是坚持系统思维,二是恪守历史背景与客观现实相结合,三是依照连续性方法研究分析毛泽东的早期思想。尼克·奈特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研究体现了他的三个特点:敢于挑战权威,不盲目跟从既有观点;注重文献资料的可靠性,确保研究基础坚实;秉持历史主义立场,正确看待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2025年02期 No.152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公共行政

  • 基层宣传标语的问题阐述、机理分析及因应策略

    姚连营;刘加坤;

    标语具有政治引领、政策宣传、目标解读、社会教化和语言传承等功能,是基层宣传工作的一支“轻骑兵”。在数字化背景下,受众群体素质、信息接受习惯和媒介传播条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基层地区的宣传标语无论是内容、形式、载体,还是制作、发布以及监督维护等依然沿用老办法,造成了标语杂乱影响城乡环境风貌、标语质量难以控制、问题标语多发等一系列问题。为更好发挥标语功能,需全面树立标语治理的新思维,建立分层分级的宣传标语智能控制体系,完善标语治理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标语创作队伍的专业能力,从而推动标语治理体系的重塑,让宣传标语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彰显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2025年02期 No.15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 湖南农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以怀化市中方县为例

    张家栋;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通过对怀化市中方县的实地考察,分析了中方县农文旅融合的基础条件、发展优势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025年02期 No.152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党建引领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策略路径

    朱忠彪;

    新的时代,社区教育作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载体和基础~([1]),担负着学习型大国建设新的使命任务,正在朝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迈进。党建引领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逻辑思维,以社区教育深化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惑为问题导向,以加快基层党建与社区教育融合为基本策略,着力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和行动方案。

    2025年02期 No.152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

    张曙光;王可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其形成和确立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正确的价值导向,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载体形式,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5年02期 No.152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 坚持人民主体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价值向度

    陈平远;叶碧琳;

    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以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其推进过程离不开坚持人民主体性这一必然价值向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建要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理论的回应与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时代发展的现实呼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治要求人民充分发挥主体功能,以人民需求为目标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由人民检验治理成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果内容丰富,由全体人民共享,展现了对共同富裕的坚定追求。

    2025年02期 No.152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法学研究

  • 法治乡村建设指标体系的制度内容与实施路径研究

    彭澎;张敬武;

    法治乡村建设指标体系采用“5+15+X”的架构模式,将法治乡村建设总体内容划分为乡村制度建设、乡村经济建设、乡村风俗建设、乡村法律服务、乡村矛盾化解等五个“最大公约数”。法治乡村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为了能够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推动法治乡村建设进程,为此需要从强化认同、优化结构、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培育文化、夯实基础等方面探寻法治乡村建设指标的实施路径。

    2025年02期 No.152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 湖南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刘丽;郑春霞;

    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湖南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区,当地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存在专项性法律保护文件缺失、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非遗申报流程不透明、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快专项立法进度,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和形式,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流程和传承人保障制度。

    2025年02期 No.152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 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法理基础与完善对策

    戴子若;曹兰芳;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称为我国的第二次土地革命,涉及国家、集体和林农权益的均衡与保护。权利保障理论、公平正义理论、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法理基础。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要求相比,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集体林权的权利属性不明、集体林权流转的法律规定不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等。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厘定集体林权的权利属性,完善集体林权流转的程序,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森林保险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

    2025年02期 No.152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文化建设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挖掘与现代转化

    许宁馨;周志望;

    中国式现代化呼唤与之相适应并发挥文化积极作用的文化形态,这要求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并实现现代转化,两者一体两面,是深入探寻其中思政元素并创新适配现代思政需求的过程。首先要回答“挖掘和转化什么”的根本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是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以及历史典故与文化符号等多种要素的总和,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思想性与教育性相契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的特征。在“为什么要挖掘和转化”这一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立足于“大思政”视野,要回答好“如何挖掘和转化”的问题,需从教育领域的课程重塑与教学革新,到文化产业的多元创新与活动开展,再到社会环境的舆论引导与设施构建,各层面实践举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协同推进,形成多维的实践体系。

    2025年02期 No.152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 扶贫志编纂的共性问题及其优化对策——基于湖南省县级扶贫志编纂实践的分析

    徐志;龙若兰;

    全面、系统、深入记录各地扶贫历史、经验和成效,高质量编纂扶贫志,是时代赋予地方志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梳理和总结我国扶贫志早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县级扶贫志编纂实践,发现其存在定位认知不准、本地扶贫历程和各阶段政策变化掌握不全、篇目设计逻辑混乱、篇目设计不合理等共性问题。为进一步优化扶贫志编纂工作,从牢守意识形态底线、科学取舍夯实资料基础、抓好编纂工作全流程管理、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No.152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 静态对等翻译理论中“市”的法译策略

    朱琳;彭成远;

    行政区划名称作为重要的法律概念,其准确翻译对推动国际交往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法两国行政区划体系的不同,加之中国行政体制的变革,中国的行政区划名称出现了与原有含义不完全一致的现象。以“市”为例,其原本仅指城市行政区,但在中国实际使用中已演变为同时涵盖城市行政区和地域行政区的行政区划单位。若仍按照“市”的原义翻译中国三类含“市”行政区划的名称,可能会在国际交流中引发误解和困惑。因此需要梳理三类含“市”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和概念内涵,运用静态对等翻译理论,探讨“市”这一行政区划名称的法语翻译策略,以促进更准确、清晰的中法文化交流与理解。

    2025年02期 No.152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 新形势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化路径探析

    廖梓伊;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是推动世界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路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面临西方极右翼思潮兴起与“全球南方”崛起等新的形势和挑战,但同时技术革新、和平外交等也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新形势下,要构建用“转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发挥民众智慧丰富中国形象等路径策略,为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2025年02期 No.152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 下载本期数据